当前位置: 有色  >  国内 > 正文

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专家称下阶段货币政策变化程度或不大

新华财经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韩婕)人民银行在11日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坚持“稳字当头”,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做好跨周期流动性安排,精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业内专家表示,与此前相比,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的政策取向变化有限,但在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明确定调的同时,央行也指出当前货币政策对国内通胀风险仍处于观望期;建议持续关注后续通胀传导风险加剧以及美债利率再次上行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

当前国内输入性通胀风险较低,总体可控

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分化加大和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全球通胀水平可能继续升温,主要经济体超宽松宏观政策的后续影响和货币政策转向的风险需密切关注。对此,东吴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表示,考虑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因此,考虑到当前国内输入性通胀风险较低,总体可控,尽管通胀仍是当前央行密切关注的问题,但暂时不会成为央行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理由。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央行对通胀风险着墨较多但仍然保持观察态势,若后续通胀持续走高或逐步向下传导,预计货币政策或需采取相应操作。目前央行对通胀尚未采取显性的操作,源于央行对通胀形势的判断较为乐观。但从4月份通胀数据可依稀看出通胀传导的迹象,若后续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或高位运行,通胀向下传导或有所加剧。总体而言,当前仍然处于央行对通胀的观察期,后续通胀超预期和向下传导值得警惕。

美债利率或成央行考量外部均衡最核心因素

在明明看来,现阶段美债收益率仍有上行空间,可能会从多个途径对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产生冲击。如考虑到美元资产同时具有避险和收益的双重属性,在经济复苏错位和资产比价变化这两种力量的强弱作用下,美元指数存在走强空间。而美元走强可能会进一步压制新兴市场货币,加剧新兴市场债务风险。若未来美元走强,人民币汇率或将会呈现震荡走势,同时存在小幅走弱的风险。

明明强调,尽管现阶段对国内经济、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汇率而言,美债利率上行的短期冲击可控,但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美债利率的前瞻性分析或意味着美债利率已经成为央行密切关注的对象,且随着未来的进一步上行,或将成为央行考量外部均衡最核心的因素。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流动性合理充裕

明明认为,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央行政策利率以及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即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反映央行政策利率信号,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由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强调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情况的重要性,因此,考虑到央行对资金波动的容忍度已经提高,预计后续在综合考虑财政收支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下,央行或将继续保持政策定力,面对资金面波动大概率采取滞后操作。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势,中金公司在研报中也指出,由于本次报告表述与去年四季度报告相比改动较小,仍强调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可以看出下阶段货币政策变化程度不大。

此外,报告还再次强调,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会综合多项因素进行灵活调整,最能反映短端流动性的指标是DR007,不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也指出,央行继续向市场传递偏稳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预计央行更倾向于灵活选用多种政策工具,对冲短期扰动因素,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

资讯编辑:刘佳惠 021-26093916
资讯监督:乐卫扬 021-26093827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