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有色  >  国内资讯 > 正文

铜川:到2025年,铝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近日,川市工信局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抓项目布链群,全力构建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围绕做实“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和“关中建设、铜川增材”,建立市、区县和园区“链长制”推进机制,着力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项目,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基地。高端产业生产加工基地,到2025年,铝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附全文: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工业立市、打造制造业强市,实施“延链、补链、扩链、强链”四大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创新驱动、融合带动、绿色引领,推动全市制造业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关中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大走廊重要极。到2025年,基本形成优势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区域产业特色化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

2.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链群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协同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

3. 到2025年发展目标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市工业3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力争制造业实现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57.3%提高到70%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省中游水平,高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发展活力显著释放,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能利用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绿色发展明显提升,制造业单位GDP能耗和排放指标质量达到全省中上游。

二、主要任务

(一)筑链群强基地,加快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

4. 抓项目布链群,全力构建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围绕做实“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和“关中建设、铜川增材”,建立市、区县和园区“链长制”推进机制,着力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项目,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基地。

——新型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十四五”期间,力争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年均增长20%。

——高端铝产业生产加工基地,到2025年,铝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光电子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基地,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到2025年,建材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科技陶瓷产业基地,到2025年,陶瓷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中医药加工基地,到2025年,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商用航天产业基地,到2025年,形成火箭研产、卫星制造、卫星测控、卫星组网、终端数据应用等全产业链条,航天科技企业达到100户。

——氢能装备生产基地。突破氢原料电池高温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催化剂等核心技术,着眼于氢气储存、加注等关键环节,加快相关项目集结集群发展。

——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新材料在原材料工业产值中占比达20%。

(二)创新驱动,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5. 加快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机制,促进先进技术转化运用。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夯实企业自主创新基础。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争取中省创新开发项目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发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6. 促进先进技术、关键技术突破转化。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技术和成果转化。围绕“高、精、尖”“专、特、新”,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共同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加快高新科技成果系统集成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并对研发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企业给予支持。

7.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鼓励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应用,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和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工匠人才队伍。超前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安全应急、新材料等战略性先导产业,培育高端创新型企业。

8.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抢抓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航天科技产业,将中国(铜川)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高地;加快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智能工业软件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9. 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质量标杆”和“质量对标”提升活动,以点带面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引导企业品牌建设,争创“中国质量奖”“陕西质量奖”“铜川质量奖”,不断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三)绿色引领智能推动,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10. 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在水泥、铝业、医药、陶瓷、装备制造等行业挖掘培育5G应用场景,创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智能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1. 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力争创建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专业化工业设计平台;支持重点企业盘活闲置资源,共建共享制造工厂。

12. 提高制造业绿色化水平。强化清洁生产强制审核、环保绩效分级评定和绿色监督管理,推动工业园区和制造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实施建材、铝业、纺织、食品等行业专项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打造水效“领跑者”,推广高效冷却、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建设节水型企业,力争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5%。

13. 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对标省级产能退出目录,对重点行业进行提升改造,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产能退出工作,依法依规引导低端低效产能有序退出,为优质产能释放腾出环境容量和生产要素。

(四)打造园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

14. 坚持“高”“新”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园区“双创”特色载体,推动铜川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创建省级及以上特色园区全覆盖。

(五)扩大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大循环

15. 努力拓展国内外大市场。加快推进智能仓储与高效配送体系建设。打通黄陵经铜川至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铁路货运快速干线,开通西北耐物流园区经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推进“通道+枢纽+网络”协同联动发展,畅通铜川“一带一路”贸易通道,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16.深化跨区域产业合作。立足“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处于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圈的区位优势,主动参与省域外产业协作配套和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产业对外协作融合能力,促进制造业迈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高端。

三、组织保障

17. 加强组织推进。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工业园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工信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造业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引进等重点工作。

18. 加大政策支持。综合运用行政性和市场化措施,争取和保障重点制造业企业和招商项目的产能、能耗及环境容量等政策性指标。加快清理处置各类疑似闲置土地,积极盘活、整合低效用地,优先用于工业项目建设,重大制造业项目用地实行“一事一议”“应保尽保”供地。探索推广“标准地”制度,实行“亩均论英雄”,充分发挥各类项目投入产出效益。争取国家和省级扶持制造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用好用活增值税抵扣、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

19. 强化金融支持。灵活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实施政府性资金在银行机构竞争性存放管理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信贷资源流向制造业,进一步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企业发展建设。用好国家和省级支持军民融合、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金融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开发上线铜川市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全市政银企信息共享;针对重点制造业产业链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做活供应链融资,为中小微企业产业链提供融资便利。支持地方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提高向制造业投贷规模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支持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开展债券融资。

20. 强化人才支撑。支持企业围绕提升基础制造能力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整合市域内职业技术教育力量,深化校企合作,围绕重点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开设相关实用性专业,精准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支持重点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依托市政府驻外联络机构,针对铜川企业的研发、设计、高级技工需求,在一线城市设立人才飞地。加大与猎头公司合作,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聚集各类智力资源。

21. 优化发展环境。实行职能部门手续办理责任制,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开展招商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推行代办服务,帮助企业完善手续资料。制造业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切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将各类干扰项目落地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一律纳入行业治乱范围。

22. 做强园区承载。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业”的发展思路要求,建设工业园区创新平台,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理顺园区体制机制,为园区扩权赋能,深化县区园区镇区融合发展。设立园区产业基金,完善资产运营和融资平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网、讯等基础设施,增强园区发展承载力。

23. 强化督查考核。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对各区县、市级各工业园区和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监测、责任评价及动态跟踪督查,确保各项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资讯编辑:冯诗奇 021-26093556
资讯监督:乐卫扬 021-26093827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