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有色  >  行业资讯 > 正文

李刚:以六盘水高质量发展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新华网贵阳3月9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今年1月1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为贵州发展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明确提出了一揽子试点试验任务。如何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新华网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刚。

新华网: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新的战略定位,并明确系列对六盘水的支持政策,六盘水将如何抢抓机遇,闯新路、出新绩?

李刚:国务院时隔十年再次以国发2号文件聚焦贵州,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这是贵州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

六盘水是“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半个多世纪拓荒创业、四十多年改革奋进,既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贡献、为贵州工业化发展探索了路子,同时也面临自身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的制约,面临艰巨繁重的转型发展任务。新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对六盘水来说是动力、是东风,更是责任、是鞭策。我们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敢闯敢拼、善干会干、真抓实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做到既为一域争光、也为全局添彩。

一是围绕比较优势做文章。只有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我们将着力用好资源、交通、区位、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坚持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加快建设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奋力闯出一条具有六盘水特色的转型发展新路。

二是大胆探索创新奋力闯。新国发2号文件围绕“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具体部署了7项重点任务,提出了103项重大政策、139个重大工程项目、11个重要基地、13个试点、12个示范,其中不少直接涉及六盘水。所有机遇都只为奋斗者准备,我们将努力突破旧思维、打开新视野、掌握新本领,把文件的重大机遇与六盘水实际结合起来,主动试、大胆闯,为全省闯新路贡献更多六盘水智慧。

三是坚持项目为王抓落地。支持政策只有真正落地,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支持措施,带来一大批关联、衍生项目。我们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文件落地见效,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确保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新华网: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上,六盘水蹚出了哪些路子?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您认为六盘水的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六盘水逐渐形成了以煤、电、钢材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每年为贵州贡献近一半的煤炭产量,近三分之一的火电发电量,超过一半的钢材产量。作为老工业基地,六盘水和其他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一样,也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2019年8月,六盘水市获批建设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贵州唯一入围的城市,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和“双碳”背景下,我们立足于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实际,坚持走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的“两手抓、两促进”发展之路,全力以赴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方面,我们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了正常生产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在西南地区率先建成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在贵州率先实现煤矿井下5G通信应用,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首钢水钢集团连续5年盈利,盘江煤电集团连续两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另一方面,我们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循环绿色发展的原则,推动新型能源化工、新材料、纺织、物联网、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利用煤焦化工业副产品焦炉煤气,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制氢工厂,投运了第一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通过延长产业链,形成了产值近百亿的及铝加工产业集群;依托煤矿市场需求,实现了能矿装备制造的良好起步,去年实现产值近30亿元;通过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总产能30万吨的磷酸铁锂项目第一条生产线今年上半年可建成投产。

通过努力,六盘水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创建2020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农业提质增效“两园一田”建设、传统工业循环化改造绿色转型两项经验获通报表扬和全国推广,入围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示范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六盘水“因煤而生”“因煤而兴”,我们面临着碳排放总量基数大、能源资源依赖程度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重等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抓住、用好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的重大机遇,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把握步骤节奏,做到减排放不减生产力,全面提升煤、电、焦化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益和环保水平、安全生产水平,扎实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总之,我们将紧盯打造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样板市”,致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探索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新路子,更好支撑和服务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吸引更多优强企业落户,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吸引更多市外人口落脚,奋力把六盘水打造成为辐射省际相邻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新华网: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六盘水将如何打造“样板”?

李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六盘水作为“三变”改革发源地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我们围绕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切实做好“三变”改革“股文章”,努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源”,使“三变”改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腰带、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工商资本的下乡通道、乡村善治的有效激励。

一是做好“联股联业”文章。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通过“三变”改革集聚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目前,全市已发展以“凉都三宝”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近400万亩,建成猕猴桃“吨产园”1万亩、刺梨“千斤园”10万亩、茶叶“万元田”1万亩,猕猴桃产量3.05万吨、同比增长21.85%,茶叶产量9131吨、同比增长23.83%,刺梨收购量4.28万吨、同比增长42.2%;水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

二是做好“联股联责”文章。切实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坚持以股份合作为核心、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主线、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聚焦“变什么、谁来变、怎么变、风险如何防范”等问题,构建“市统筹、县为主、乡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提出“10步骤30个环节”的方法路径,建立规范改革运行制度机制,制定财政资金变股金操作办法,促进企业、村集体和农民逐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是做好“联股联利”文章。针对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以及农民与经营主体“两张皮”、农民收入“单一性”等问题,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推出“保底+收益”“先租后股”“股份合作”等运行模式,推动各类资源活化入股、资产量化入股、资金整合入股,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山万水的产业基地、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打造农民与经营主体形成联股联利的利益共同体。去年,全市有27.46万户农户通过“三变”改革获得分红,户均1052元;全市村集体经济积累达7.76亿元,村均积累84.16万元。

四是做好“联股联心”文章。坚持党建引领、“三变”推动,紧扣乡村治理新形势新要求,依托村级自治组织和村集体资源,围绕垃圾回收、环境治理、产业管护、热心公益、热心助人、获得先进等6方面18项正面事项和环保恶习、不良乡风、破坏公物等3方面16项负面事项探索开展积分管理,增强乡村治理有效性和凝聚力,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守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总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围绕幸福六盘水建设这一愿景目标,加快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不断完善“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利、联股联心”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破解人才吸引难、环境整治难、群众组织难“三难”,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服务融合、规划融合“三融”,建设幸福家园、美丽乐园、丰收田园“三园”,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筑起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新华网:在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上,六盘水如何实现“稳”的要求?

李刚:过去一年,面对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的复杂环境、经济下行压力与转型升级阵痛叠加的严峻形势、改革发展任务与资源要素约束并行的艰难局面,六盘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新统揽和旧统揽有机衔接、提质量和保增长有机统一、防风险和促发展有机融合,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实现了“十四五”平稳起步、良好开局。

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持续不断扩需求、稳供给、强预期、防风险,坚决稳住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有效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逐步破解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制约,切实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局面。

一是着力“扩需求”,以稳定的投资和消费持续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六盘水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去年六盘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是全省为数不多实现正增长的市州之一;其中产业投资占比比前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比前年提高7.2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三年攻坚行动,全力扩大产业投资,有效吸引社会投资,推动县乡消费提质扩容,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有效破解需求收缩问题。

二是着力“稳供给”,通过挖潜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和抗冲击能力。当前,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支柱的六盘水既带来较大利好,也形成一定冲击。去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231.95亿元、增长24.6%,利润总额达103.86亿元、增长52.1%,企业经营效益达到近年来高点。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支持市内企业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内部挖潜力度,加强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创新,有效缓解原材料涨价对经营的挤压,通过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冲击能力。

三是着力“强预期”,积极落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各项政策措施。近年来,六盘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百企引领”“万企融合”行动,持续加大企业培育和引进力度,全市市场主体已达24万户,经济发展活力动力不断增强。面对当前一些企业对市场前景存在担忧,投资更加谨慎的情况,我们将认真落实减税降费、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打造“贵人服务·热忱凉都”良好营商环境品牌,最大限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努力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六盘水不但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

四是着力“防风险”,确保经济社会始终平稳健康运行。这几年,六盘水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防范经济社会发展风险隐患,没有发生重大债务违约,疫情防控良好形势持续巩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双降”。我们将继续严密细致做好各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国家政治安全、债务风险、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等工作底线,以一域之安拱卫全国全省大局之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资讯编辑:刘永婷 021-26090051
资讯监督:王宏飞 010-57930636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