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市场: 上海 华东 华南 华中 华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镍基芳烃加氢金属催化剂抗硫性的研究进展

2008-08-21 16:26 来源: 我的钢铁
 

摘要:从助剂、载体、还原度、非晶态合金和制备方法五个方面介绍了在油品的芳烃加氢过程中提高镍金属催化剂抗硫性研究的新进展。镍催化剂中添加碱金属、碱土金属和稀土助剂后,对调节镍金属的还原度和改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等均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金属催化剂;芳烃加氢;抗硫性
  中图分类号:TE624.4+31;TE6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143(2004)07 0012 05
  随着运输燃料中汽柴油需求量的与日俱增,在全球范围内,中间馏分油(如煤油、柴油和燃料用油等)的需求量逐年递增[1-2],但由于中间馏分油含有大量的硫、氮和芳烃,不仅影响油品质量,而且会增加馏分油燃烧废气中的颗料排放物[3],造成环境污染。目前硫和氮用传统的硫化物催化剂只能基本脱除,Pt和Pd等贵金属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芳烃加氢活性,但易中毒失活。因此,加氢金属催化剂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是如何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近年来,将溶剂油深度加氢脱芳烃以生产更低芳烃和硫含量的环境友好的石油烃类溶剂油已成为研究的热门[4],这就要求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加氢活性和抗硫性能。馏分油的深度加氢脱芳烃通常采用二段工艺,一段采用活性较高的金属硫化物催化剂,通过苛刻加氢处理,将硫含量降低;二段再用活性较高的贵金属催化剂进行芳烃饱和[5]。由于贵金属对原料中的硫化物非常敏感,其抗硫性需要改善和提高。相对于贵金属而言,镍也具有优良的芳烃加氢性能,且廉价易得,如能提高其抗硫能力,对工业应用将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硫化物对镍催化剂中毒的报道已有很多。一般认为,催化剂中毒在本质上为硫化物与镍催化剂活性组分间发生了作用。该过程可表示为:Ni+硫化物+2Ni的硫化生成物。毒化机理是在氢气存在下,比CC键弱得多的CS键发生氢解,硫化氢或生成的中间硫化物与镍形成不活泼的NiS键[6]。并有观点认为表面NiS键比体相NiS键强[7]。硫在金属催化剂表面的强吸附会阻碍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活化,导致催化剂失活。目前,提高镍金属催化剂抗硫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助剂、载体、还原度、晶态结构和制备方法等五方面。
  1 助剂的影响
  罗来涛等[8]以CS2为毒物、以苯加氢为探针反应研究了Sm、La、Mo和Mg对Ni/Sep(Sep指海泡石)催化剂抗硫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助剂的添加均降低了催化剂表面的能量分布,提高了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从而提高了Ni/Sep催化剂的抗硫性。李松军等[9]研究了上述助剂在CO2甲烷化反应中对抗硫性的作用,指出少量助剂的添加能使CO2甲烷化催化剂抗硫性有较大的提高,且生成CH4的选择性也略有提高,其中以Mo和Sm的影响较大,Mg的影响较小,其顺序为:Sm>Mo>La>Mg。ChenI等[10]研究了碱金属Li、K和碱土金属Mg、Ca对Ni/Al23催化剂抗硫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助剂的添加均降低了Ni/Al23的噻吩加氢脱硫活性。在添加质量分数低于10%的范围内,随助剂添加量的增加,噻吩加氢脱硫活性降低的程度增大,反应后催化剂中的硫含量也随着助剂的增加而减少,说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加入有利于提高Ni/Al23催化剂的抗硫性,但各自的作用效果不同。在上述助剂中,Li对噻吩加氢脱硫活性的降低最明显,使Ni/Al23催化剂的抗硫性提高最大,Ca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其顺序为Li>>Mg>Ca。反应后催化剂样品的XRD谱图表明,这些催化剂中依然存在镍金属相,说明在噻吩加氢脱硫过程中,Li、K、Mg和Ca的添加使镍免于被硫毒化,这可能是因为助剂的加入减少了硫化物与金属镍的接触机会,造成硫化物在催化剂上吸附能力降低。
  白庭芳等[11]研究了Fe对Ni/Al23抗硫性的影响,认为H2S在毒化Ni/Al23,毒物H2S优先吸附于催化剂的多位活性中心上,助剂Fe的引入能增强催化剂吸附由S2-氧化成毒性较小的S6+或可逸出系统的SO2的能力,这是由于Fe的协同作用所致。李建卫等[12]考察了Mo、Co、W、Sr和Ce等助剂对Ni/Al23催化剂加氢抗硫性能的影响,表明上述助剂的加入也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抗硫活性,其中Mo和Co较为明显。有较多文献认为Mo具有很好的抗硫作用。AsierMP[13]和TsurovMA[14]认为,在Mo Ni/Al23催化剂中,MoO3的存在使一部分硫吸附在其上,能形成某种耐硫机制,同时MoO3与Ni形成钼酸镍或多钼酸镍,与Al23竞争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Ni Al尖晶石的形成。牛雪平等[15]研究认为,在Mo Ni/Al23催化剂中形成了MoNi合金,这是主要的抗硫相。关于助剂的添加对镍金属催化剂性能的修饰,常用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来解释[16-17]。一方面,金属助剂的表面碱性性质和电子施主性质可以修饰催化剂中的金属的电子性能,被认为和主要金属之间产生了一种电子效应,从而使催化剂获得良好的抗硫性能;另一方面,金属助剂的添加可引起表面金属的几何形态的改变,使金属颗粒分散,干扰了硫毒物的多位锚合,抑制了毒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强吸附,妨碍了毒物分子的进一步裂解,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硫性。
  2 载体的影响
  加氢金属催化剂常用的载体主要有γ Al23、SiO2 Al23、海泡石、分子筛和沸石等。大量的研究表明Al23作为加氢催化剂的载体,必须有合适的比表面积(150350-1)、孔结构(0 350 80mol·-1)和适当的酸度[18-19]。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Ni/Al23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硫能力是因为Al是一种较Ni更活泼的金属。一方面Al能转移部分电子至Ni原子表面,造成负电荷在Ni原子上的积累(即Niδ-)。Niδ-的形成使亲核的S2-难于吸附,从而增强了催化剂的抗硫性;另一方面,Niδ-的形成缓解了苯和甲苯等芳烃化合物吸附活化时Ni原子表面的缺电子状态。同时,高活性的镍铝共聚复合物的形成亦可能是其提高Ni催化剂抗硫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0]
  李松军等[9]和曹声春等[21]的研究表明,Ni/Sep的加氢抗硫性比NiAl23,这不仅是因为海泡石中含有大量的Mg,还与其具有更优越的结构特征(如比表面积、孔容和孔结构)和结构性能(如合适的酸强度、硅铝比等)有关,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活性组分的负载量。扈林杰等[5]研究了不同酸性载体的酸强度和酸量对负载型钯催化剂抗硫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载体酸性的增强,金属Pd原子的缺电子性和加氢活性增强,催化剂的抗硫性提高。同时,催化剂样品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抗硫性主要与载体表面的B酸有关,与L酸无关。在所研究的载体中,B酸酸量大小的顺序为:Pd/>Pd/SiO2 Al23>Pd/ Al23>Pd Al23
  3 还原度的影响
  AguinagaA等[22]的研究表明,对于Ni与载体Al23和SiO2 Al23之间有着强相互作用的催化剂而言,随着还原度的提高,噻吩的初始毒性会增加(初始毒性指的是第一个进入反应的毒物分子所毒化的催化剂表面的活性参数)。DuprezD等[23]对Ni/Al23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少量未还原Ni的存在不仅提高了Ni的抗硫性,而且降低了毒物的初始毒性。该结果可以用Trap效应加以解释:(1)未还原的Ni对毒物硫有Trap作用,使Ni免于被毒化;(2)未还原Ni对金属Ni表面有稀释作用;(3)Ni0和Ni2+之间存在电子效应。在Ni金属催化剂中,Ni2+的存在可以降低Ni0的电子云密度,从而使Ni颗粒具有缺电子特征。Ni颗粒的这种电子特征变化有利于含硫化合物的氢解。另外,这种电子特征的变化可以修饰具有共价键性质的NiS键,削弱NiS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加氢过程中降低硫与金属结合成金属硫化物的倾向,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
  MangnusPJ等[24]对Ni/Al23和NiO/Al23催化剂的硫化进行了研究,发现无论在表面还是在体相,Ni均比NiO容易被硫化。相对于NiO颗粒来说,Ni原子表面的硫化在较低温度下就能进行,这是由于其表面的H2S分解速率较快。体相硫化速率则取决于固相中的扩散速率,Ni原子体相的硫化速率由Niσ+离子的扩散速率和相对量较少的Sδ-离子的扩散速率所控制,而NiO体相的硫化速率则由O2-离子的扩散速率控制。一般来说,还原温度越高,其活性组分被还原的程度越高。催化剂加氢活性的高低与还原度的高低密切相关,而抗硫性能并不是催化剂的还原度越高越好。李建卫等[12]认为催化剂的抗硫性并不完全取决于还原度,还与Ni晶粒的大小、表面结构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等有关。
  4 非晶态合金的影响
  非晶态镍合金这种新型的加氢催化剂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表现为NiB和NiP合金催化剂。对化学还原法制备的Ni B和Ni P合金催化剂作外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分析表明,该类催化剂为非晶态结构。目前,已报道的非晶态镍合金有NiB、NiP和NiPRe(Re=La、Ce、Y)[25-27]。NiB合金催化剂中添加少量的稀土,可以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抗硫性。石秋杰等[28]首次研究了稀土Sm对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非晶态NiB合金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催化加氢以及抗硫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iB合金中加入Sm可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这可能是因为Sm的电子效应的结果。李凤仪等[29]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指出稀土及其氧化物均能大大提高NiB合金催化剂的苯加氢活性和抗硫性。催化剂样品的CS2中毒曲线有一明显的转折点,表明在催化剂上至少存在两种吸附中心,说明该催化剂有两种活性位。稀土或稀土氧化物有助于氧化镍的还原,从而在反应温度下有更多的活性镍物种被还原。稀土氧化物还能使镍物种细化,提高活性镍面积。ShiQJ等[30]首次考察了海泡石的加入对NiB合金催化剂抗硫性的影响,认为海泡石能增强催化剂的抗硫性可能是NiB与海泡石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改变了NiB合金的还原性能和吸附性能。有文献研究了NiB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如苯加氢[31]、环戊二烯加氢[32]和丙烯腈加氢[33],在NiB催化剂中,B存在氧化态(结合能为192 7eV)和单质态(结合能为188 2eV)两种状态,当B与Ni形成合金时,B上的电子向Ni迁移,使Ni的电子结合能降低,B的电子结合能增加,从而造成Ni上的电子富集和B上的电子缺失,使B对含有孤对电子的硫优先吸附,保护了Ni活性位不被硫毒化。Ni P非晶态合金的高加氢活性是由于Ni的电子缺失。因为相对于电子富集的磷而言,2更倾向于在电子缺失的Ni活性位上进行解离吸附[34]。但由于磷上电子向Ni进行迁移,有利于S与Ni活性位的结合,造成Ni的失活和抗硫性下降。文献[33,35-36]表明,Ni /SiO2催化剂在环戊二稀的加氢过程中,质量分数10×10-6的CS2就可以使催化剂迅速失活。
  5 制备方法的影响
  Ni是与载体Al23或Al23 SiO2等有着强相互作用的组分,制备方法对Ni催化剂的表面性质、表面结构、Ni晶粒大小以及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等有显著影响。较多的文献报道过浸渍法制备的Ni/Al23、Ni/Sep和Ni/Al23 SiO2催化剂的加氢抗硫活性,一致表明这类催化剂均具有一定的抗硫性,但寿命较短,而溶胶 凝胶法和化学还原法等制备的催化剂抗硫性较高,可见抗硫性与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关。浸渍法制备催化剂与浸渍液的浓度、pH值、金属盐的溶解度和溶剂的选择等有关,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催化剂的物化性能,尤其是活性组分的负载量。可采用多次浸渍以提高活性组分的负载量,从而提高其抗硫性。但采用多次浸渍后,活性组分易在载体表面形成多层分布或堆积,影响催化剂的强度。有研究者往浸渍液中加入H22以提高浸渍液的稳定性,也有研究者采用NH3为竞争吸附剂以提高活性组分的负载量[20]
  朱毅青等[37-38]在溶胶 凝胶法制备负载型Ni催化剂NiO/SiO2 TiO2方面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该催化剂的TEM结果表明,NiO粒径小于10nm,且高度均匀地分散于载体中,属于超细微Ni催化剂。溶胶 凝胶法以高均一性和易调控等特点,能将活性组分与载体一同在溶液中制得,因而可较大程度地提高Ni组分的含量,改善催化剂的表面性能,提高抗硫性。张玉红等[39]研究的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NiAl23催化剂的TPR谱表明,Ni物种的状态单一,而常规方法制备的催化剂Ni物种的状态不单一。BartholomewCH等[40]发现在氢气中直接还原负载的硝酸镍能够产生较好的金属Ni的分散。后来,还原氧化物前体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属镍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郝志显等[41]使用直接还原硝酸镍和醋酸镍混合物的方法制备了镍催化剂,用于甲苯加氢,并与还原NiO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直接还原镍盐得到的催化剂比还原其焙烧后的氧化物制得的催化剂金属的还原度和分散程度高。其TPR谱图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还原分两步进行,415左右归属于块状NiO的还原峰,550600之间为与载体的强相互作用NiO的还原峰。直接还原硝酸镍和醋酸镍混合物时,其抗硫性随着硝酸镍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还原NiO时的抗硫性则随硝酸镍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当硝酸镍质量分数在50%75%范围内时,二者均具有最好的抗硫活性。
  6 结 语
  以上讨论的关于Ni催化剂抗硫性的观点还不十分成熟,各种结果均是建立在特定的催化剂和实验条件基础之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到目前为止,虽有较多的文献研究了金属催化剂的抗硫过程和机理,但对Ni催化剂的抗硫性的研究甚少。作者对催化剂性能调变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认识,发现催化剂载体的酸碱性、晶态结构、添加助剂、表面金属颗粒分布和制备方法等对催化剂的芳烃加氢活性和抗硫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说明金属催化剂抗硫性能的提高还有较大的余地,特别是改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选择合适载体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已通过立法对燃料用油(如汽油和柴油)的芳烃、烯烃和硫含量指标作出了新的严格规定,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即将提上日程,中间馏分油的深度加氢脱芳烃已成为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金属催化剂用于芳烃加氢,易中毒失活一直是技术研究的难点,因此,研究具有高抗硫性和高效加氢活性的催化剂势在必行。抗硫性金属催化剂的成功开发,不仅会给环境友好石油炼制技术带来较大的发展和改革,而且还会对其他化学品的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关文章

关于钢联 | 数据服务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技术支持 | 投资者关系
钢联旗下网站:大宗商品网 | 我的钢铁 | 搜搜钢 | 钢银现货交易 | 我的有色 | 我的不锈钢 | 我的农产品 | 百年建筑 | English
© 2000-2015 mymetal.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90056   沪ICP备15006920号
»¦¹«θ±¸ 310104031210